欢迎来到她全女性网!

“最接地气”的皇帝!一登基,全国就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

娱乐新闻 时间:2021-06-23

【www.dotaquan.com--娱乐新闻】

“最接地气”的皇帝!一登基,全国就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

  王莽是个偏执狂,他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烦琐的奇葩政策,为了表示革新之意,还对西汉的行政地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
  改地名这事不算罕见,历朝历代都干过,可谁也没王莽改得这么偏执。因为他是个狂热的儒家复古主义者,一心想恢复周制,所以改地名也改得“应经”——我可不是心血来潮乱改的,都是按照经典书籍的指示来做的,有本可据!

  比如,他先把交趾改名为交州,这是为了应《书经·尧典》里“宅南交”的典故。然后,他又嫌“凉州”这名字不够古意,于是改为《尚书·禹贡》里提到的古称“雍州”。

  这样改还算比较有道理,可到了郡县两级,画风陡然变了:据统计,和西汉末年对比,新莽时期八成的郡和将近一半的县都改了名字。你一睁眼,全国一半的地名全变了,这是何等狂暴的变化。

“最接地气”的皇帝!一登基,全国就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

  比如,他把南阳、荥阳等六个郡全改名了,南阳叫前队,河内叫后队,颍川叫左队,弘农叫右队,可以说是土得无底线了……合称“豫州六队(即“隧”字,意思是顺遂)”——你以为这六郡是在中原大地做广播操啊!而且原来的地名也没浪费,直接向下传递,河东之名给了安邑县,南阳之名给了宛县……

  这还不算完。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有张掖、武威、酒泉、敦煌四郡,王莽不知出于什么心理,非要把武威改叫张掖。可是四郡里原本就有张掖郡啊,那怎么办?王莽的解决方案特别奇葩:那张掖也改呗,就叫设屏—设立屏藩,抵御外敌,挺好挺好。

  张掖人和武威人的心情不用提了,酒泉人和敦煌人也别高兴,这两郡分别改名为辅平和敦德了。

“最接地气”的皇帝!一登基,全国就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

  这倒霉事还不只河南、河西遇着了,山东也没幸免。齐郡(今山东淄博、青州一带)也改名了,叫济南。旁边济南郡的脸登时就青了:他改叫济南,那我怎么办啊?王莽大手一挥,你就叫乐安吧!齐郡人和济南郡人只好在风中凌乱了。

  作为偏执狂兼强迫症,王莽特别迷信,看见不吉利的字就不高兴,而且逆反心理特别重,非要跟正常人拧着来。只因为他看着不顺眼,就顺口改了好多地名。比如无锡,这地名很有来历,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。但王莽觉得不好,“无”嘛,不好,然后无锡就悍然改名叫有锡了……

  王莽不喜欢“无”字,特别喜欢“符”字,“桃符”嘛,听着就吉利。所以他把好多地名都改叫“符”了,比如沛郡改叫吾符,定陶改叫迎符……至于“符离”—这个离字多不吉利啊,王莽大笔一挥,改成了“符合”。

  有了这个经验,王莽玩得越发熟练了:谷远县改成了谷近;于离县改成了于合;东昏县改成了东明;东平国国中有个“无盐”亭,因此改成了有盐郡;亢父这个“亢”字让王莽觉得不孝顺,改成了顺父……

  嗯,王莽的反义词填空玩得真熟练。

  直男王莽还特别不喜欢弯。富昌郡有个地方叫曲周,他改成了直周;同郡的曲梁改为直梁;常山郡的曲逆改名顺平;还有曲平改端平,曲阳改从阳……

“最接地气”的皇帝!一登基,全国就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

  王直男何止能把所有弯掉的地名都给硬生生掰直了,圆的他都能给掰方。

  并州有个地方叫作圜阴,“圜”字有环绕转动之意,和“圆”意思一样。也不知道圆圈怎么得罪王莽了,此地硬被改名叫“方阴”。朝政很不顺利,王莽还这么有闲心,简直是醉了。

  中国地名有一个命名规律:山南水北为阳,山北水南为阴。地名里一旦有阴阳二字,人们对它的地理方位就能猜个大差不差。但王莽对这些地名很敏感,能改的全改了:华阴县改成了华坛,淮阴县改成了嘉信。

  若一直这么改也有道理,可王莽的改名规律变幻莫测,谁也搞不清楚。到了雒(洛)阳,他不改阳字,把雒字一删,改叫宣阳;襄阳的阳字也保留下来,反而襄字没了,成了相阳;可是范阳硬是被改成了顺阴、辽阳成了辽阴、泥阳改成了泥阴……为什么呢?他大概是想迷惑敌人,让对方猜不透自己城市的位置吧……

  与此同时,王莽还为抵御外敌殚精竭虑,特别是在精神方面付出了巨大“努力”。比如天水郡,他改名叫做填戎。“填”字同“镇”,意思是镇压戎狄。

  这么改无可厚非,也有先例可循,可架不住他改得多,把边境一圈的郡县改了个遍。蓟县改叫伐戎,北地郡改叫威戎,陇西郡改成厌戎郡—“厌”字也是压制之意。

  戎被骂了个狗血淋头,狄也没逃过去。雁门郡改叫填狄,北地郡改叫厌狄,白狼改名叫了仇狄。

  胡字也未幸免。武要改成了厌胡,平邑改成了平胡。

  改一两个地名,这算炫耀武功;改三四处,这算雄心壮志;王莽把边境对抗游牧民族的郡县一口气改了个遍,就近乎骂街了。

  连国际友人也没幸免。王莽曾派人去攻打高句丽,回头一想,“高”字你也配?他立刻给人家改名叫“下句丽”。老对手匈奴单于,也被他改成“降奴单于”。

  这么偏执的改名让当时所有人包括王莽自己都蒙了。有地方一年之内改了五次地名,连新的公章都来不及刻,官府行文发布告,不得不在地名后加括号,说这是原来汉朝的某某地方,连王莽发诏书都不得不加旁注“故汉……”,否则没人看得懂。

  凭王莽的这个作劲儿,新朝若是不亡,还真是没天理了。

  后来光武中兴,拨乱反正,一股脑地把王莽胡乱改的这些地名都恢复原状,这场混乱才算消停。到了汉明帝时,王莽改地名的最后一个受害者出现了—班固。

“最接地气”的皇帝!一登基,全国就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

  班固立下雄心壮志,一心要修《汉书》。可是写到《地理志》时,班固发现,如果要遵照修史的原则,那么地理沿革、地名变化必须要写明白,但王莽这强迫症兼偏执狂太能折腾了,每写到一郡一县,班固都得特别注明在新莽时期被改成什么,工作量平白翻了一倍,关键是这些改名还没什么意义,因为很快就全被改回来了。

  写了没用,不写又不行,自己挖的坑,咬着牙也得填完。班固只好遵从自己的内心,一边哭一边咬牙一一做标注,前后足足标注了八百多处。估计他在工作的时候,肯定是一边哭一边骂王莽的。

  是不是很接地气呢?各位怎么看?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dotaquan.com/yule/109455.html

推荐内容